位于杭州北山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開館。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梁臻 攝
12月4日是國家憲法日。
每到這個時候,全國都會掀起學習宣傳憲法的高潮。今年尤為特殊,因為我國現行的1982年憲法迎來了公布施行40周年紀念日。
作為國家的根本法,憲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受百姓尊崇。對浙江群眾來說,憲法的意義則更深了一層,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就誕生在這里,對憲法的感情也就特別深厚。憲法與浙江的淵源頗深,為浙江帶來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
一
憲法與浙江結緣,早在1982年憲法誕生之前。
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新昌人梁柏臺。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蘇區成立,迫切需要一部屬于自己的憲法。梁柏臺從蘇聯回國,結合中國革命實際,起草了憲法大綱。
這部憲法后來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制定的第一部紅色憲法,不僅規定了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參加國家管理,大家現在熟知的公開審判、巡回法庭、人民調解等諸多中國特色司法制度,也來源于此。
歷史上,憲法一直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往往誕生在一個政權的建立之初。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就頒布在美國建立之后,被稱為美國1787年憲法,反映的就是其統治階級——資產階級的意志。
只是這種階級性,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權中,就體現為黨和人民的統一意志和共同愿望。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就是這樣誕生的。當時,中國共產黨剛領導人民大眾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全國百廢待興,毛澤東帶領的憲法起草小組在杭州西湖邊的北山街84號大院住了兩個多月,反復斟酌和修改,終于在1954年初完成了憲法起草。
憲法要有持久生命力,群眾充分參與制定是根基。許多老同志記得那年的盛況:草案發布后,不到3個月,全國就有1.5億人參加了大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補充意見,有人還給新出生的孩子取名“憲法”。這在世界制憲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這部憲法深刻影響了我國現行憲法。在整體保持“五四憲法”體系結構的基礎上,1982年憲法進一步發揚了其吸收群眾意見的經驗,大討論整整持續了4個月,大量群眾意見被采納。
對“五四憲法”誕生地浙江來說,改變也無疑是巨大的?!叭嗣裰辽稀钡姆ㄖ斡^念,極大推動了此后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開門立法”工作。
無論是率先邀請群眾參加立法聽證,還是在地方立法網上公布每一部立法草案,浙江群眾參與立法都有廣闊的空間。
到今天,浙江的地方立法早已向普通民眾敞開大門,立什么法、怎么立法,每個人都能暢所欲言。
這是對“五四憲法”精神的傳承,也是踐行我國憲法將公民權利放在至高無上地位的表現。
二
雖說1982年憲法是我國的現行憲法,但這并不表示自其頒布后就一成不變。
在總體保持穩定的情況下,憲法要根據國家發展和人民需要及時修改,才能適應新形勢,作出新規范。
此后,我國憲法共經歷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以及2018年的5次修改。每次修改,都是與時代的同頻共振。
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私營經濟和多種所有制形式出現,卻不受法律保護,1988年修憲就專門明確了他們的地位和作用。
非公企業蓬勃興起,2004年修憲就對政府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發展提出要求。
當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2018年修憲就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憲法,作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母法”的與時俱進,意味著作為“子法”的地方立法,也要因地制宜探索調整。
浙江率先開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數字浙江、民營經濟、環境治理、地方金融等地方創制性立法,就是不同階段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特點的集中體現。
有人說,憲法是管“大事”的,離自己的生活好像很遠。其實不是。
憲法無時無刻不在人們身邊,時代越發展,社會越進步,人們就越能感受到憲法的力量和溫度。
接受教育、平等就業、醫療保障、繼承財產……每一個人與憲法的故事,從出生就開始書寫,并被一生守護著。
要讓看似“高大上”的憲法“接地氣”,就要讓人民群眾更加真切感受到憲法就在身邊。
方式方法很重要。干巴巴的法律條文群眾學不進去,那就切社會熱點,從群眾看得見的案件講起,讓法律專家講故事。浙江每年公布“十大普法影響力事件”、公檢法司時不時發出典型案件,提升群眾學法積極性。
說教式的普法群眾不喜歡,那就打造憲法主題的文化場所,讓群眾融入式學法。浙江創成包括“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在內的8家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數量居全國第一;建成憲法主題公園和場館400多個,覆蓋城市鄉村,讓群眾學法有“新課堂”。
一板一眼的法治宣傳群眾不愛看,那就用微視頻、VR、動漫等形式,讓群眾喜聞樂見。各地涌現的“光影頌憲法”“書法說憲法”“法治村里話憲法”“開往國家憲法日地鐵”等一眾特色活動,滿足群眾多種需求。
三
憲法帶給浙江的,不只是深厚的法治基因與法治文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法治建設進行了專門論述,強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浙江在2006年就率先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在省域層面的實踐探索,在新時代如何通過打造“憲法與浙江”這張金名片,助力更高水平的法治浙江建設,是重要問題。
這要看到兩個趨勢。
一是浙江今年成為我國“提升公民法治素養行動”唯一省域試點。深化法治建設,要將憲法學習宣傳與提升公民法治素養相結合。
試點啟動以來,浙江將其列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出臺持續提升公民法治素養行動綱要,首創公民法治素養觀測點,目前已建立首批164個省級觀測點,預計每年服務、觀測對象超1000萬人次。借助這一契機,在制定省域標準上進一步破題,才能形成公民法治素養提升“浙江樣板”,打造法治浙江建設標志性成果。
二是據數據顯示,我國網民規模已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4.4%。法治建設尤其是法治宣傳的陣地要從線下向線上轉移是大勢所趨,必須深耕數字法治。
浙江開展了許多網絡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開發出一大批數字法治應用。在普法領域,連續11年的“我們一起學憲法”網絡學法活動,累計閱讀量超1億人次。有這些基礎之外,還要加快健全數字法治體系,彌合數字鴻溝,才能持續為法治浙江建設提供動力。
還要關注兩類對象。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出臺領導干部學習憲法法律長效機制和具體舉措,通過領導干部帶頭,引導廣大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抓住青少年這個“最大希望”,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水平,讓下一代盡早形成正確法治觀念。
優勢資源也要繼續充分利用。浙江是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的發源地,已建成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208個、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3721個。從民主法治村(社區)加快拓展到守法普法示范縣(市、區),也是未來的提升方向。
今天我們紀念我國現行憲法公布施行40周年,在全社會弘揚憲法精神,不在于要讓每個人對憲法法律條文有多么深透的了解,而在于把憲法精神熔鑄到頭腦里,化成行動的自覺,這樣社會才會和諧穩定,國家就能長治久安。這正是憲法的意義。
記者:錢祎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